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几点做法
一、基本原则:
1、坚持正确导向。以人民为中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先进文化,创新传统文化,扶持通俗文化,引导流行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抵制有害文化,巩固基层文化阵地,传承、保护、培育、涵养、弘扬文化生态,促进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2、坚持政府主导。坚持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主体责任地位,以公共财政为支撑,公共文化单位为骨干,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3、坚持协调发展。加大公共文化资源向基层倾斜力度,重点突破与均衡发展相结合,实现城乡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4、坚持开放创新。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创新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和形式,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
二、具体实施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是新的历史条件下新的形势下政府转变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任务。目前,我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初步形成了市、乡、村三级服务网络,取得了明显成效。我市是首批被命名的全国文化先进县(1991年),中国民间绘画之乡。市级有文化馆、图书馆、公木纪念馆。乡级乡乡建立了乡镇综合文化站(15个文化站),村级基本达到了村村有文化活动室或文化活动场所。为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提供服务平台和服务场所。2011年市文化馆再次命名为国家一级馆,2013年图书馆再次命名为国家二级馆,2014年初,经省文化厅检查验收,我市15个乡镇文化站中一级文化站3个,二级站3个,三级站3个。辛集镇文化站被评为“全省百佳文化站”。公木纪念馆为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青少年教育基地和廉政教育基地。
1、加快完善文化服务设施功能配套。
2011年,我市全部建成了15个乡镇综合文化站,近几年进一步完善服务功能,文化站设多功能厅、图书阅览室、培训室、活动室和展室。陆续建成了344个村农家书室,共计藏书36万册,实现了村村建有农家书屋。近年来,是文化馆、图书馆分别进行了升级改造,优化服务环境,增加服务场所,现在文化馆内设多功能厅、多媒体视听室、电子阅览室、大排练厅、美术培训活动室、书画展厅,以满足广大市民的需求,每天到馆活动人数近300人次,每年服务群众70000余人。市图书馆对馆舍进行了修缮,新增了触摸屏读报系统,内设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中心、讲座室,电子阅览室、外借处、阅览室、少儿阅览室,藏书20余万册,年服务群众近30000人次,公木纪念馆每年市财政投入5万元经费,确保公木纪念馆的正常运转。每年接待群众10万余人次,市文化馆、图书馆、公木纪念馆全部实行免费开放。
2、开展文化下乡,服务农村群众。
市文工团每年下乡文艺演出200余场,年服务观众10万人次,市文化馆在农村设立了15个辅导基地,每年为农村培训文体活动骨干近1000人次,还组织建立了8支具有专业演出资质的文艺团体,开展“六进”送文化下乡活动,送戏进万家,每年下乡演出共计500余场,服务观众近30余万人次。市图书馆设7个流动图书箱,流动图书近10000册,市电影公司组建15支电影放映队,每月每村放映一场公益电影,全年放映4128场。
3、打造群众文化活动品牌。
自2014开始,每年举办全市百姓广场舞蹈大赛,涉及17个乡镇(园区)344个自然村,每年报名参赛队伍达500多支,经过初赛、复赛,进入决赛的将近60支代表队,已经形成了我市文化活动的品牌。广场舞蹈展演活动既丰富全市人民的文化生活,又培养和锻炼了基层文艺活动队伍。
再就是每年一度的夏季“彩色周末”文化活动,这项活动已举办了26届,市财政投入一定资金,活跃群众消夏文化生活。让健康的思想占领文化阵地,同时又为文艺团队提供展示的平台。
4、积极开展文体活动,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除了每年一度广场舞蹈大赛和夏季“彩色周末”活动外。每年春节期间举办舞蹈比赛、戏曲表演、民间艺术展、歌曲比赛和新农村新农民新作品书画展,围绕“五一”、“七一”、全民健身日、国庆节、元旦、春节等重要节日,举办文体活动、五一职工拔河赛、老干部运动会,乒乓球比赛、七一文艺晚会,国庆节文艺晚会,篮球联赛,活动辐射到周边县、市,每年都有各级各类体育赛事活动。全市象棋比赛活跃,每年有“亿隆杯”、“古城杯”、“秦泰杯”和“国际皮革城杯”象棋。“亿隆杯”、“古城杯”象棋比赛已举办了20多届,“国际皮革城杯”、“秦泰杯”已举办了8届。
辛集市文广新局
2019年1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