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辛集市文化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
作者: 文章来源: 点击数 2699 更新时间:2019/3/30 14:17:26 文章录入:admin |
|
辛集市文化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为推动全市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根据《河北省文化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及十九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和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话精神,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推进辛集特色文化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坚持一手抓文化事业,一手抓文化产业,着力培育创新型文化,大力建设学习型城市,不断提升公民思想道德素质,增强辛集文化软实力,为推动我市实现三大目标和打造“文化强市”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正确方向。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的思想观念和社会思潮。 2、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继续发挥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全社会的文化创造活力。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努力提升公民的文明素质,保障和实现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让城乡居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3、坚持转型发展。转变文化发展方式,从重文化硬件建设向硬件与软件并重转变,从重文化遗产保护向保护与利用并重转变,从重文化交流向文化交流与文化外贸并重转变。优化文化产业布局与结构,将文化产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新增长点和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引擎,争取最终成为辛集市国民经济的新兴支柱产业和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支撑。 4、坚持传承创新。树立新的文化发展理念,创新管理思路,提高文化科学发展水平。始终把改革创新作为文化发展的动力源泉,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努力推进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的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 5、坚持统筹协调。着眼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四位一体,处理好改革与发展、繁荣与管理的关系,统筹建设农村文化和城市文化,统筹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统筹繁荣精品文化与群众文化,促进市域文化协调健康可持续发展。 三、发展目标 辛集市“十三五”文化事业发展总体目标:围绕打造“文化强市”的战略构想,按照文化惠民的原则,构建覆盖城乡一体化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服务功能更加完善,文化艺术产品丰富多彩,文化实力显著增强,文化市场管理水平明显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保护及文物保护与利用成效突出,文化产业规模不断状大,实现文化事业和产业跨越发展。到2020年,基本建成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1、 深入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建设 文化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社会建设及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逐渐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公民文化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升,全社会的文化自觉更加明显。
2、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 优化提升市、乡(街道)、村(社区)三级文化基础设施,全面形成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 3、 文物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利用 文化遗产保护理念深入人心,基本形成较为完备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文化遗产得到全面保护与有效传承,文化遗产的合理利用水平进一步提高,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继续保持领先位置。 4、艺术精品的创作 扶持和鼓励原创性文艺作品创作与生产,推动新型艺术门类的培育和发展,生产一批体现本土文化特色的在全省乃至全国较有影响的原创精品力作,形成优秀文艺作品不断涌现、不断创新文艺管理机制。 5、 提升文化市场管理能力 完善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推进城乡文化市场均衡发展,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内容丰富的文化市场体系。健全文化市场管理机制,创新文化市场管理方式,文化市场管理进一步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使辛集市文化市场进一步繁荣规范。 6、 加强文化产业的引导和支持 近年来,我市的发展水平和层次明显提升。文化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文化产业结构迫切得到优化,新兴文化业态快速壮大,文化产业年均增长速度快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我们要切实做好文化产业的引导和扶持,增强文化产业发展实力。 7文化人才队伍的建设 进一步优化文化人才发展环境,培育一批在学术上、业务上不断创造新业绩的文化专业人才以及各类文化志愿人才,引进一批急需紧缺人才,争取在市、乡、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形成结构合理、梯次清晰、门类较为齐全的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 四、主要任务 (一)完善城乡一体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发挥党委政府的主导职能,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市建设为抓手,努力突破体制障碍,盘活文化资源,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1、 建成覆盖城乡、布局合理、功能健全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 着力解决各个乡镇文化站的建设,全市每个乡镇必须按照国家达标标准完善文化站设施,并配备专业专职人员。高标准建设现代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农村、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加快推进新一轮村级公共电子阅览室、广播电视“村村通”、“农家书屋”等重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工程建设。适应中等城市等城乡布局体系要求,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文化集聚和辐射功能,着力建好一批具有相当水准,体现辛集特色的标志性文化特色及文化设施。改造维修文体广场。 发挥市、镇两级公共文化机构在提供服务、组织活动、培训骨干等方面的综合效应,辐射并带动群众性文化活动的开展。加强市、镇区域合作,促进文化资源的整合与交流,实现公共文化资源综合利用,共建共享。强化村级文化设施规范化建设和管理。深化公共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 2、 建成持续创新、灵活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 创新公共文化服务形式,建设“数字化文化馆”“数字图书馆”、“网上博物馆”、“网上非遗展示馆”、“群众文化活动远程指导网”等覆盖全市的数字文化服务网络,多渠道向基层配送文化资源。健全完善灵活机动、快捷便民的公共文化服务流动网络。不断深化城乡一体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公共电子阅览室,配备流动图书车,为基层群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提供内容健康、服务规范、环境良好的公益性互联网服务;建好辛集数字文化馆、图书馆,完善“资源丰富、技术先进、服务便捷、覆盖城乡”的数字文化信息服务体系,搭建满足不同需求的全媒体数字服务平台。创新公共文化运行机制,通过政府采购、项目补贴、集中配送、连锁服务等方式,提高重要公共文化产品、重大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和公益性文化活动的服务效益。积极引导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支持民办公益性文化机构的发展,鼓励民间博物馆、图书馆等公益性文化机构的发展。研究制定综合测评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指标体系框架,逐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的制度化、标准化和规范化。 3、 建成城乡联动互补、城乡居民广泛参与的文化活动机制。 深入开展面向基层、城乡互动的群众文化活动。通过文艺培训、政策扶持、种文化等形式,大力支持城乡居民自办文化和自主文化活动,继续做精做强辛集国际皮革艺术节、辛集市广场舞蹈大赛等标志性大型品牌活动以及辛集市消夏晚会、春节、元宵节系列文化活动,通过城乡联动、村企联动,推动集镇文化、村落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广场文化、机关文化、社区文化等社会文化事业发展。继续举办“送戏下乡”基层文化系列活动等传统活动,在普及的基础上不断提高活动质量,形成多层次、多类别、多样式、城乡联动的群众文化活动的局面,满足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二)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及文物保护 完善以政府保护为主导、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制,实现从“抢救性保护”向“预防性保护”、从以辛集农民画为主向强调整体保护的转变,建成完备的富有辛集地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全面提升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和传承水平,继续创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1、制定辛集市文物保护单位专项保护规划,落实文化工作“五纳入”(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财政预算、纳入城乡建设规划、纳入体制改革、纳入各级领导责任)。对登记不可移动文物进行挂牌,落实签订“文物保护责任书”制度,不断完善市、镇、村三级联动机制,构建行政和社会相结合的文物保护安全监督网络,培育文物保护义务监督员队伍,使文物的保存完好率不低于95%。积极抢救和保护文物古迹、历史建筑、历史文化街区和古镇古村、工业遗产项目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加强对传统文化生态保存较完整并有特殊价值的村落(或特定区域)的保护工作,推动有条件的镇、村申报各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 2、形成活态传承、立体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模式。完善国家、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和科学有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机制,命名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保护区、传承(教学)基地、传统节日保护地、代表性传承人和民间艺术家,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鼓励社会力量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基地(辛集王下农民画小镇)及经典旅游景区。到2020年,基本达到非遗信息网络化和数字化服务的基本要求,大力推进文化馆从传统服务手段向现代化服务转变。重点做好辛集农民画的保护与传承。 (三)繁荣文艺精品创作 建立健全政府扶持艺术创作、生产和传播的长效机制,切实加强对文艺创作的宏观管理。引领广大文化工作者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不断拓展创作领域,创作生产一批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地方性相统一的精品力作。 1、打造一批文艺精品。强化激励措施,对在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文化部文华奖、群星奖、“五个一”工程奖及国际艺术大奖等重大艺术赛事中取得佳绩的集体和个人予以表彰奖励。建立符合市场经济和舞台发展规律的艺术生产、管理、运作机制。增强文艺精品生产能力,提升社会和专业文艺团体市场竞争力。培养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有重大影响、成果丰硕的文艺人才。根据辛集地域特色及现代潮流,创作生产一批优秀文艺作品。 2、建设一支文艺创作队伍。建成以市文联、文化馆为中心,各艺术社团为基础的公共文化产品生产供给体系,扶持和推动优秀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和传播,培育更多德艺双馨、深受人民群众欢迎的优秀文艺工作者,特别是名家大师。加大辛集市专业文工团及业余文艺团体的扶持力度。发挥全市各级文化专业人才和社会文化人才作用,鼓励他们多出精品。 (四)规范和繁荣文化市场 以发展和繁荣为第一要务,调整市场布局、优化市场结构,培育农村文化市场,建立、规范和完善文化市场体系,促进文化产品和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健全文化市场管理体系,完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制,提升文化市场管理效能。 1、建立繁荣有序、健康文明的文化市场布局体系。进一步改善文化投资环境,培育壮大文化市场主体,鼓励开发大众性文化产品,构建多层次文化消费市场体系。引导文化市场由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变,增长方式由追求资金投入和以经营推动消费为主向消费推动经营、经营促进发展为主转变,发展重心由以城市为主向城乡并重转变。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推动文化市场资本、产权、信息、技术等要素市场的建设。加强新兴市场和传播载体的建设,鼓励开发、引进文明健康、科技含量高的现代化文化市场形态和项目。鼓励行业中介组织发展,加强文化市场与旅游、体育、休闲等产业的融合,促进相关产业联动发展。 2、建立探索创新务实、科学高效的文化市场管理模式。 探索建立文化经营单位的信用评估制度,倡导依法经营、违法必究、公平交易、诚实守信的文化市场经营秩序。充分发挥行业组织的管理职能,理顺文化市场管理体制,强化市场监管,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完善职责清晰、管理规范、监督有力、城乡一体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制。加大文化市场管理的资金投入,建设技术监管平台,增强市场管理的技术含量和信息化水平,强化文化市场管理队伍建设。 (五)突破性发展文化产业 编制《辛集市文化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进一步改善文化产业发展环境,扩大文化产业规模,优化文化产业结构,培育发展新兴文化业态,引导全市文化产业多渠道、多途径发展,全面提升文化产业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推动文化产业对其他产业的渗透、带动和提升,努力将文化产业培育成我市国民经济的新支柱和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引擎。 1、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做大做强辛集玉雕为代表的一批重点文化企业。进一步加大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整合力度,积极推进文化产业发展方式转变,推进文化与科技、旅游、体育、商务的融合,突出发展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新兴文化业态。积极培育文化重点项目和骨干文化企业,提高我市文化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适时组建辛集市广播电视传媒公司、演艺公司,推动歌舞娱乐市场转型升级,鼓励网吧市场实行连锁经营。 2、进一步强化政府职能,建立健全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保障体系,制订文化产业发展扶持政策及奖励办法。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创造健康、良好的服务环境。建立文化产业融资体系,鼓励和引导文化企业面向资本市场融资,促进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源的对接。建立具有可操作性的申报、审批程序,对弘扬传统文化精髓和辛集优秀文化精神,具有产业带动效能、良好发展前景,具有创意性、思想性、艺术性、公益性的优秀原创作品及民办文化产业项目予以扶持和奖励。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加强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切实担负起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政治责任,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重要位置、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把文化改革发展成效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全市各级党委、政府要把推进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工作责任制和目标考核机制。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管理服务、党委宣传部门协调指导、文化行政部门具体实施、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完善文化市场管理、文化遗产保护、对外文化工作、文化与旅游结合等方面的统筹协调,构建全社会齐抓共管、共同参与的工作新格局。
(二)加大政府投入力度 认真落实现有文化发展政策以及《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加大公共财政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力度。财政投入增幅应高于本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幅。设立文化发展专项资金、提高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和文化产业扶持资金占全市公共财政总支出比例,确保文化建设的必需经费。对公益性基本文化设施建设项目,要确保资金投入,优先安排用地指标,符合国家划拨目录的,按行政划拨方式供地。 (三)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按照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的要求,深化经营性文化改制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资本以多种形式进入政策许可的文化产业领域,努力构建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加快推进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要按照增加投入、增强活力、改善服务的方针,进一步深化推进单位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建立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激发事业单位的发展活力。 (四)完善文化政策体系 贯彻落实国家、河北省文化建设和发展的有关政策,建立切实可行的长效监管机制,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完善扶持鼓励政策,形成一系列长效机制以保障文化建设与发展。建议借鉴“从城市住房开发投资中提取1%用于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财政政策,将征收的专项资金用于支持文化产业和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研究制定文化发展水平评价体系,适时开展全市文化发展水平测评工作。建立公共文化设施长效管理考核机制,健全文化产业信息发布制度。 (五)抓好文化队伍建设 建立文化高层次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借鉴实行“一事一议”制度。文化单位引进高层次人才,在单位人员编制内可不受增人计划的限制,情况特殊的还可以“先进后减”,在以后年度自然减员中冲抵。探索智力引进、业余兼职、人才签约等“柔性”人才流动方式。合理设置公共文化岗位,在行政村和社区至少配备一名财政补贴的宣传文化指导员。每个乡镇综合文化服务站从事文化工作人员不少于3名。做好业余文化队伍的服务管理工作,加强业余文艺团队建设,发挥他们在基层群众文化活动中的组织带动作用,每个村、社区业余文艺团队达到3支以上。做好文化志愿者的招募管理工作。 (六)建立评估考核制度 建立科学合理的文化建设服务指标评估体系和行政管理考核制度,强化政府对全市文化工作的行政考核力度,在镇(街办)两级政府目标年度考核中,加大文化考核的力度,切实把发展文化纳入基层领导干部目标责任考核,督促各级政府履行文化建设与文化服务职责,从制度上努力实现和保障广大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不断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枝江文化各项事业的繁荣与发展。
辛集市文广新局草议 2019年3月30日 |